当前位置:丰收库 >

创业周边 >科普 >

玉米黑粉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? | 玉米瘤黑粉病是什么病害

玉米黑粉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? | 玉米瘤黑粉病是什么病害

玉米瘤黑粉病是什么病害,玉米黑粉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?

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,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、湿度条件就能萌发。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℃~30%,最低为5℃~10℃,最高为35℃~38℃,在水滴中或在98%~100%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。在北方,冬、春干燥,气温较低,冬孢子不易萌发,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,提高了侵染效率;而在温度高、多雨高湿的地方,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。

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℃~30%,最低为5℃~10℃,最高为35℃~38℃,在水滴中或在98%~100%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。在北方,冬、春干燥,气温较低,冬孢子不易萌发,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,提高了侵染效率;而在温度高、多雨高湿的地方,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。

黑粉病的发生受温、湿度的影响较大。由于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期,遇到适宜的温、湿度就能萌发,所以一般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发病轻。玉米生育期前期干旱,后期多雨潮湿或干湿交替,利于发病。因为干旱会削弱玉米的抗病力,多湿利于病原菌萌发侵入。玉米多年连作或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株残体,施用来腐熟粪肥,致使菌源积累多,以及害虫造成的伤口,都有利于发病。

玉米黑粉病孢子萌发适温26~30℃,自然条件下,分散的孢子不易长期存活,但集结成块的厚垣孢子,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均较长。担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,一般只要有数小时的雨、露,即可萌发入侵,这对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再侵染十分有利。

发病条件,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不同,自交系间差异更明显,一般较耐旱和果穗苞叶长而且包得紧的品种比较抗病,马齿型玉米和早熟品种也较抗病,农家品种多不抗病。连作地和距村庄近的地块,由于土壤中积累的菌源多,发病较重。雨水多,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。种植密度过大,偏施氮肥以及玉米螟为害,冰雹、人为活动等造成伤口,利于病菌浸染。

适宜条件下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,随气流、雨水和昆虫远距离传播侵入玉米的幼嫩组织上、伤口或心叶叶旋内,侵染叶片、茎秆、节部、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,菌丝在寄主的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发育,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,刺激寄主局部细胞膨大增生而形成病瘤,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的萎孢子,菌丝成熟后断裂为冬孢子,又散出随风传播,早期形成的肿瘤可以成为后期的侵染源而再次侵染。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黑粉病,盛发期在玉米抽穗期前后一个月内。

高温多湿有利于厚垣孢子萌发,同时也易使寄主组织柔嫩、机械损伤(如去雄操作、大风、冰雹等)和玉米螟为害伤口等,有利于病原菌侵染为害。前期干旱,后期多雨,或早湿交替出现,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。连作、高肥密植往往发病较重。

黑粉病病原。玉米黑粉病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,属担子菌亚门真菌。病瘤内的黑粉为病菌的厚垣孢子。厚垣孢子呈球形或卵形,黄褐色,表面具有许多细刺状突起。厚垣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,侧生4个无色校形或略弯曲的担孢子,担孢子可以芽殖方式反复产生次生担孢子,在人工培养基上以连续芽殖方式形成菌落。这两种孢子均可萌发产生侵染丝。

玉米收获后,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,成为第二年侵染来源,混入堆肥中和沾附在种子表面的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。春、夏季遇适宜温、湿度条件,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,随风雨传播到玉米幼嫩组织或口十鞘基部缝隙而侵入。担孢子在水滴间差异更明显,一般较耐旱和果穗苞叶长而且包得紧的品种比较抗病,马齿型玉米和早熟品种也较抗病,农家品种多不抗病;连作地和距村庄近的地块,由于土壤中积累的菌源多,发病较重。雨水多,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。种植密度过大,偏施氮肥以及玉米螟为害,冰雹、人为活动等造成伤口,利于病菌侵染。

玉米黑粉病菌以异宗结合的方式进行繁殖,其担孢子为单倍体,萌发后产生的单倍体菌丝虽能侵入寄主,但不能形成病瘤和厚垣孢子,异性的单倍体扭孢子或菌丝结合成双核的菌丝以后,才能在寄主体内迅速扩展,刺激寄主组织,形成肿瘤,并产生厚垣孢子。病原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,以连续芽殖的方式形成菌落。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m.fengshouku.com/cyzb/kepu/9ggjk7.html